提醒好多次,孩子還是不遵守規範,該怎麼辦?

 

「不要碰喔!」結果東西倒了下來,孩子受到驚嚇哭個不停。明明一再跟孩子告誡,但怎麼說都說不聽,媽媽又心疼又氣嗎?有20年幼教經驗的蒙特梭利專家羅寶鴻示範,如何不動氣讓邊吃東西邊翹椅子的兒子乖乖就範﹖

孩子與生俱來就有著探索環境、適應環境、挑戰環境、與征服環境等人類傾向,孩子會挑戰規範乃人類本能所致,是很正常且自然的事。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違反規範時,先用「溫和但堅定」的語氣提醒孩子。

 

—提醒兩次之後就不要再提醒,責罵、威脅和恐嚇只會挑釁孩子情緒。

某天早上,我們一家三口正在家裡吃早餐。吃到一半的時候門鈴響起,來了兩位訪客,是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孩子來我們家玩。因為世全(我兒子)還沒吃完早餐,所以媽媽就告訴他要吃完才可以過去玩。這是蒙特梭利教育的做法:一件事情做完,再做一件事 (one thing at a time)。

當時我兒子2歲半,正值自我認同危機期,常常都有「叛逆」的傾向。所以當媽媽提醒他要吃完早餐才可以玩時,他就作怪了,開始邊吃早餐、邊翹椅子。媽媽看到他翹椅子,就用「溫和但堅定」的語氣提醒世全:「世全,你的椅子翹起來了,我們不翹椅子喔。」世全聽到媽媽提醒後把椅腳放下來,但不到10秒又再翹椅子,臉上露出一絲「故意」的表情。

媽媽再度提醒他:「世全,請你不要再翹椅子囉,這樣是不尊重椅子的,請你好好坐。」世全又把椅腳放下來,但不到10秒又再翹椅子。

注意事項

同樣的提醒不要說第三次

1.當提醒兩次之後都無效,就不要再提醒了。

 

2.這時要沉得住氣,不要生氣說:「你為什麼每次都講不聽呢?」「我不是叫你不要再翹椅子嗎?」「我警告你不要再翹椅子囉!」「你再翹椅子我就生氣囉!」……這些無意義的話。

 

3.這些責罵、威脅和恐嚇只會挑釁孩子情緒,但不會有教育效果。就算他因為怕你生氣而聽話不再翹,他也不會學到什麼。

蒙特梭利觀點

給孩子兩個選擇:「正確的選擇&有好的結果」與「不正確的選擇&有不好的結果」

—若孩子選擇繼續做不對的事,大人要「允許孩子犯錯」

看到世全被提醒兩次還繼續翹椅子,我就給他「兩個選擇」。我用溫和但堅定的態度,看著他說:「世全,你要不翹椅子繼續吃早餐,還是要繼續翹椅子,沒有椅子坐?」

注意事項

 

不要用威脅、恐嚇的語言讓孩子屈服

1.給予兩個選擇的時候態度要「溫和但堅定」,不要用憤怒的語氣。

2.不要用「你再翹椅子我就把你的椅子收起來囉!」這種威脅、恐嚇的語言。雖然這種話可能會讓孩子屈服在你的威權下聽你的話,但他也不會因此有任何學習。

3.注意「兩個選擇」的用詞,不要說出「你要繼續翹椅子,沒有椅子坐;還是你要站著吃?」這種結果一樣的兩個選擇!

4.平常我們就要多模擬演練「兩個選擇」,到實戰時才不會講錯。

我給予世全「兩個選擇」後,他彷彿在思考要如何選擇……然後,他竟然看著我對我說:「要繼續翹!」眼看他表達著十分堅定的立場,我仍然以溫和但堅定的語氣、邊點頭邊對他說:「你可以試試看。」

注意事項

允許孩子犯錯,孩子才能從錯誤學習正確

 

1.若孩子說他要繼續做不對的事,大人記得要沉得住氣、並以上述方式讓他知道:他是可以嘗試的。

 

2.「允許孩子犯錯」是教育上很重要的觀念:唯有讓孩子做錯誤選擇、並經驗到錯誤選擇的結果,他才會有所學習,下次同樣的事情他才有過往經驗作參考,幫助他做出正確選擇。

3.孩子是從「錯誤」中學習如何「正確」的;如果光用講的就會聽話,這個世界早就太平了。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挑戰規範時,讓他體驗選擇後的結果

—孩子會挑戰規範是本能,不需要解讀為「不聽話」或「不孝順」

在接下來的一分鐘,世全沒有繼續翹椅子;但一分鐘後,他的椅子又再次微微翹起來,然後放下來。一會兒他的椅腳又再翹起來,然後又放下來。

 

我假裝沒看到,但其實我正深入地觀察他這「行為背後的動機」:他到底是「忘記」還是「故意」?過了一陣子他的椅腳又翹得更高、更久了;雖然他還在淡定地吃著早餐,但從他眼神已觀察出,他正在挑戰規範。

很多人在這時候,都會用生氣的方式來逼使孩子屈服。但真的只能這樣嗎?答案是不需要的。

注意事項

孩子挑戰規範是本能,不是「不乖」

1.孩子與生俱來就有著探索環境、適應環境、挑戰環境、與征服環境等人類傾向(Human Tendency);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因為我們擁有這種潛能。這種能力沒有好與壞,端看我們怎麼應用它。所以教育的本質並不在壓抑這些潛能,而是在幫助孩子學習把這些潛力用在正確的發展方向上。

 

2.由此可知,孩子會挑戰規範乃人類本能所致,是很正常且自然的事,從來沒有孩子天生就愛被規範。

3.所以,不需要把孩子挑戰規範解讀為「不聽話」或「不孝順」的行為,這只會讓我們落入「孩子不聽話,我就要處罰」的誤區。

4.我常在講座跟家長和老師們說,孩子會反抗、會不聽話是很正常的,但這不是因為他們「壞」,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瞭解什麼是「好」而已。

於是,我用叉子叉了一塊蘋果並笑著跟世全說:「世全請過來,這塊蘋果爸爸給你吃。」世全聽到後高興地從椅子站起來,走到我身邊接過叉子。正當他站在我旁邊吃著蘋果時,我緩緩地欠身站起來,走到他椅子旁邊將椅子雙手拿起,再把椅子拿到房間裡面放下,出來時順便把門關上,然後回到世全旁邊坐下來繼續吃早餐。從頭到尾動作一氣呵成,臉上始終保持微笑。

在整個過程裡,我沒有講任何多餘的話,媽媽也沒有說話。

 

圖片來源:野人出版提供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體驗後果的過程時,大人不要展現任何情緒

—大人們的氣話與情緒,只會模糊孩子學習的焦點,讓他記不住行為的因果關係

我們倆繼續吃早餐,而世全則是站在我旁邊呆住了,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大概是因為看到他的椅子突然「不見了」,內心秩序感有點混亂。

於是,世全跟媽媽說:「椅子不見了……」媽媽微笑、溫柔地回答:「對。」

過一陣子,世全又跟媽媽說:「媽咪,椅子不見了……」媽媽再溫柔地回答:「對。」

世全楞了一下,眼看沒戲唱了,只好繼續站著吃他手上的蘋果……

 

到此,勝負以定。

旁邊的年輕媽媽看到整個過程,不禁笑著讚嘆道:「哇!你們做教育的人心臟真的要夠大!」(意思是能忍人所不能忍,沈得住氣)

注意事項

不要用情緒化的方式給予孩子選擇後的結果

1.不要說:「你又翹椅子了,起來!我要把你的椅子收走!」這種挑釁的話,因為這樣只會讓孩子回應「不要!」並製造更多不必要的對立,讓事情更難處理。

2.在給予孩子選擇後的結果時(在此是「因為繼續翹椅子,所以沒有椅子坐」),成人注意不要用情緒化的方式。在過程裡面我沒有說任何氣話,也沒有展現任何情緒。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予孩子最真實的因果經驗。

3.當我們有情緒時,孩子往往只會記得我們的情緒,而不是這件事的因果經驗。所以我們的生氣,往往會模糊了孩子學習的焦點。

從那次以後,只要世全坐著翹椅子我們提醒他時,他就會接受提醒不再翹;這是因為他經驗過選擇後的結果,所以學會了做正確選擇。現在事隔一年多,他已經不會再翹椅子了。

 

原文出處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528-/?utm_source=Drhua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0-editor-170711

作者簡介|羅寶鴻

文章標籤

SmilePud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facebook.com/mr.elkboy/posts/730449867163677

《”天分”不靠老天爺,那是你才能給孩子的好東西》

很多人問老木:「妳為什麼能生出那麼有天分的孩子啊?」
其實,「天分」這個名詞是結果論的。

如果一輩子從沒拿過鍋鏟卻第一次就端出天菜,那肯定叫天分無誤。

又例如一個小孩從沒被仔細的鼓勵過,沒機會開發繪畫方面的潛能,沒看過畫展,不認識古今中外任何一個畫家,平時缺乏美感力的引導,沒人教他如何欣賞美好的事物,人生除了彩色筆之外沒接觸過任何其他媒材…..,某一天他卻突然創作出驚豔的原創作品。如果真是這樣,那人們稱之為”天分”就實至名歸了。

不過,我們家兩隻熊孩子顯然沒有這種天生神力,一點點天分是有的,不過那小小的天分也僅夠用於維繫熱情之上。

雖然目前一個12歲、一個8歲,但可別小看孩子小,他們投資在美學的時間上足足佔了90%以上的人生歲月,兩兄弟從1歲多開始天天畫、日日畫,迷路至今資歷11年,dd 7年,累積畫作塞爆全家上下,回想起來,注入的光陰竟比讀醫學院還久,所以人間從來沒有一蹴可及的事啊。

假使浮出檯面的才華才能被歸類為”天分”,那究竟有多少孩子因為少了伯樂而遺失了天分? 又假設,今天換了一個成長環境,那迷路和dd還會是個”有天分”的孩子嗎? 這實在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

在這個一味追求背書考試的社會裡,有心替孩子累積成績單之外軟實力的爸媽,多半只能單打獨鬥。畢竟在台灣,美學教育向來是微不足道的,剩下那一點點關於美感的心腸也都走錯了方向。

嚴格說起來,美術課是這個島上的偽科目。

幾十年下來我們用似是而非的方式教導孩子,於是幼稚園時期,誤把著色本和材料包當成”美術”,不塗出框框才是好孩子,照著說明書上的步驟按部就班乖乖做,模擬得越精準越能獲得讚美。上了小學後,大人不是要求畫畫一定要描黑框才”夠清楚”,就是整張紙一定得塞得滿滿滿才”夠認真”。在代代相傳的”從眾性”裡,我們赫然發現,台灣從南到北每一個孩子竟都擁有一模一樣的天空,人人整齊劃一地描繪出毫無必要卻勢必存在的”笑臉太陽公公”,從爸媽那一代直至孩子這一代皆是。

仔細觀察台灣孩子的成長過程,他們經常還得受到某些偏見干擾,例如嚴重荼毒美學的「性別刻板印象」。女孩們的生活裡充斥著除了公主還是公主的公主故事,於是她們只好不停地畫著各式各樣的公主,一整盒的彩色筆,最先用完的絕對是粉紅色,愛心、蝴蝶結、蓬蓬紗和亮晶晶的裝飾也永遠都是定義”可愛”的唯一角度。

另一方面,男孩們打死不用的正好就是粉紅色,他們不敢畫粉紅色的跑車或機器人,因為那樣做極可能會被大人質疑、被同學嘲笑,男孩的任何用品都必須是藍色或綠色,從他們還是寶寶的時候爸媽便是這樣挑選衣物的。

當你讀到這裡,若仍認為上述的著色本、材料包、描黑框、塞滿滿、笑臉太陽和粉紅公主畫….都是些很正常的事,那麼,極可能是基於以下幾種原因:

1. 你打從心底覺得美學這種東西無要無緊,所以無須在意 (美學其實比你想像的重要得多,它不但影響生活品質,在未來的世界裡也是競爭力)

2. 你也是這麼長大的所以沒甚麼不對 (但孩子有權進化,你更有責任進化)

3. 你真心覺得女孩畫粉紅才可愛,男孩選擇太娘的色彩不妥 (不反對你的美感偏見,但我們無權左右孩子對於色彩的個人意志,顏色不是原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於童年裡愛畫畫的心願日後成了遺憾,所以當媽媽這十二年以來,老木每日仔細拿捏關於美學養成的互動方式,從自己的童年經驗裡抽絲剝繭出許多”可”與”不可”,只要一些觀念的轉換,孩子就會大大不同,簡單整理以下的『10不8要』提供參考:

【老木的10不原則】

1. 絕不把畫得「好像」當成讚美,因為這種讚美會迫使孩子追求寫實,想像力停擺。

2. 絕不批評作品好壞,因為藝術是非常主觀的看法,沒有標準答案。

3. 絕不比較孩子之間的作品,因為沒有人會拿拉斐爾與梵谷作比較,藝術不是數學,既然沒有正確解答就不該打上分數。

4. 絕不規定先用鉛筆打草稿,既然藝術沒有對錯當然就無需糾正,擦來擦去只會擦掉大膽下筆的能力,而那正是孩子才有的天生神力。

5. 絕不要求把畫紙填塞滿滿,因為留白是創作的一部分,你可以干涉孩子的飲食、成績、態度…就是不能干涉他們的創作。

6. 絕不要求顏色越多越好,不以繽紛程度決定孩子用心程度,因為色彩多並不等於美。

7. 絕不要求實事求是,藝術無干科學,請不要干涉孩子的綠色天空、藍色長頸鹿或正方形車輪。

8. 絕不接觸加工性質的勞作如材料包,不碰強調整齊和服從性的著色本,我們應該遠離代工的奴性,而藝術的境界裡從來不講整齊和服從,若真要訓練那些,拜託請從別的項目下手。還有,訓練小肌肉方式千百種,但山寨美學絕對不算一種。

9. 絕不鼓勵一味模仿卡通圖案,畢竟那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作品,孩子喜愛卡通天經地義,偶爾模仿難免,但建議花點時間引導他們離開耽溺。

10. 不鼓勵小孩參加繪畫比賽,獎狀只是一紙滿足爸媽的虛榮心的保證書,分析40年前至今,舉凡台灣的兒童繪畫比賽,管他甚麼單位、甚麼主題,前三名作品永遠大同小異(畫面滿滿滿、色彩五花八門、越具象越好、越寫實越好),看多了之後連哪一張是哪一張都記不得!由於人們慣於以刻板印象評論兒童繪畫,孩子也只好丟掉屬於孩子的天真。特別是基於目前台灣鮮少專業的兒童繪畫評審,大部分受邀評審都是在兒童心理學與兒童發長常識不足下自由心證的非專業”專家”,至今多以老油條的角度來衡量作品好壞,畫的越像大人才越能獲得青睞。所以如果太常參加比賽,容易使孩子為了追求名次而學著討好(陌生人),進而失去個別風格。繪畫是一種自我滿足、自我進化的過程,特別在孩童時期,千萬別讓孩子為了大人的功利主義而畫。

【老木的8要法門】

1. 要大量講故事、多聊天、多聽音樂、多多旅行,這一切都將慢慢累積成孩子的創作素材,即使不提筆畫畫也會內化成涵養。

2.要廣泛接觸多元藝術,畫展、繪本、藝術類電影和書籍都很重要,除了Hello kitty或超級英雄聯盟之外,孩子的美感值得更多投資。

3. 要鼓勵孩子”觀察”和”感受”身邊事物,氣溫、口味、觸感、聲音、情緒、顏色、形狀…,啟動五感潛能之後,孩子的世界大大精彩。

4. 要鼓勵孩子畫心裡的感受大於眼見的實物,用”心”才叫創作,眼睛和手都只是傳達意念的路徑而已。

5. 要引導孩子用繪畫紀錄生活,畫面是培養表達能力的重要介面。

6. 鼓勵孩子天馬行空,說自己的故事、創造自己的角色、設計自己的構圖,勇於原創的價值遠遠超過想像,未來有助於養成開創性人格,影響層面很廣。

7. 藝術不侷限於繪畫,鼓勵手作是更重要關鍵,雕塑、木工、編織、縫紉、摺紙、烹飪….皆是,不但能增強3D立體感、啟蒙”設計”概念,同時達到耐性與實踐力的養成。

8. 引發興趣最重要,孩子最需要來自爸媽的肯定,一個愛的鼓勵,一次愛的擁抱,一個崇拜的眼神,一種長長久久的陪伴…這些才是他們前進的最大動能。

這篇po出後勢必引發許多不以為然的聲音,不過老木仍誠心盼你能試試這些方法,既然舊思維已加工出無數泛泛之輩(如你我),不如從今起以新的引導方式來創造新的下一代,這無干未來從事藝術相關工作與否,一切純粹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懂思考,有想像力,養成勇於創新的特質並活出美感人生。

畢卡索說:「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所以,換個方式或許才是珍惜天賦的方式,縱使我們不確定老天爺是否給了孩子美學方面的天分? 但能確定的是,老天爺絕對給了每一位爸媽進化的天分!

文章標籤

SmilePud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聽不懂『你這是什麼態度!!』】

幾週前,帶家人出遊,回程時至休息區上廁所.我站在外面草坪上等他們時,突然聽到一旁略帶怒意的對話聲,我轉頭一看,一位爸爸坐在石椅上,雙腳大開呈現豪邁狀,一手撐在膝上,一手指著站在面前的孩子.這孩子大概小學中高年級的模樣,面無表情,看著他爸爸.

「妳看看他這是什麼樣子,講他兩句就頂嘴.」爸爸對著一旁的媽媽說.
「因為你誤會我啦.」孩子立刻冷冷的回.
「我哪有誤會你?!」
「明明就有.」孩子也是秒回.
「你這是什麼態度啊!啊~」最後一個「啊」字,真的有如獅吼功般的超有威力.企圖以氣勢把孩子給壓下去.

此時,我的家人們出來了,離開此處回到車上之餘,雖然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他們的相互怒吼依然迴盪在天際.
.

「我是你爸爸,你這是什麼態度!!」
「我在跟你說話,你那個樣子是什麼態度!!」
「我正在教你,你看看你,這是什麼態度!」

當親子之間產生溝通衝突時,突然聽到孩子回了什麼、看到孩子的無禮表情、或是感到講不過孩子了,很常聽到大人脫口而出這句話:「你這是什麼態度!」
.

但是~弔詭的是,這句話不曾聽到孩子對大人說過.也不會在朋友之間說過.所以,「你這是什麼態度!」其實是握有權力的一方拿來壓制的手段,一種情緒被挑起的憤怒,再來施以權威的絕對展現.
.

而且,『態度』二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是禮貌?是尊重?是長幼有序?是眼神?是說話方式?是語氣?是口吻?太空泛了.其實,孩子是聽不懂的.越小的孩子越不懂.所以,有沒有發現,當大人說完這句之後,孩子都噤聲了.多半不是知道哪裡不對,而是滿腦子「什麼意思」的疑惑以及內心中「又來了」的無奈.
.

孩子的嗆聲回應與無禮舉止,當然需要教,只是教的方式,一定要有方法,才會有其意義的存在.因為『#溝通的本質不在於講的人講了多少.#而是聽的人聽進多少』而良好的溝通,擁有著神奇魔力,可以在教的同時,讓孩子聽得懂,也聽得進去,還擁有正向的親子互動.否者,只是因爲孩子的行為而反射出來的負面情緒失控與被激怒的言語責備罷了。
.

請謹記三步驟即可.
1 嘗試描述孩子心中的想法
2 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3 告訴孩子可以怎麼表達比較好
.

「爸爸知道你覺得我誤會你了.」(孩子心中的想法)

「但是你講話的方式,讓我覺得很不舒服.還有我在跟你說話,你不想聽的表情,讓我感到有點難過.」(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爸爸一定會聽你說,但是請你先聽我講完.而且,好好地跟爸爸說就可以了,以及眼睛請直直地看著我.用不著聽到不想聽的就翻白眼,然後很兇地用嗆的方式來回我.」(可以怎麼表達比較好)
.

大人講完這三句話後,請務必做到以下幾點.
- 說完該說就好,不要陷入批評碎念的情緒發洩.
- 講完了,就專心地聆聽孩子想表達的話,而且要把話全部聽完.切勿沒聽兩句,就插嘴打斷,一副又要說教的模樣.這也是以身作則的榜樣.
- 當孩子有試著用好的方式來表達了,請給他一個大大的稱讚.

如此的親子溝通方式,是不是比大吼一聲「你這是什麼態度!」來得更好呢?!

——
更多親子溝通的方法,
都在澤爸的書《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博客來(獨家簽名版)  https://goo.gl/nzwqKp
●金石堂 https://goo.gl/hMBmAk
●誠品 https://goo.gl/Bktgw1

文章標籤

SmilePud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